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徐文丽
金秋带来了新鲜感,稻浪变成了金黄色。在应城南洋良种场的金色稻田里,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运转,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收割景象。
如此丰收得益于当地大力发展的“量身定做大米”,而提前签订的“产销合同”不仅保证了粮食回仓,还为农民提供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安全感”,让他们安心地进行从种植到销售的过程。
“耕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了!”梅岗村居民吴三明笑着感叹地说。 “有种子、有农药,施肥时机、喷药、剂量等标准都标准化了。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了!”
如今,“大米分选”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并标准化,从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到收获。通过引进“土壤分析与复合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与治理”等关键技术,有效扭转了传统“水肥漫灌”的大规模模式,既保护了土地,又提高了产量。
这种精细化的一站式服务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还将现代、科学、生态、精准的农业理念带到了田间。
对于农民吴成涛来说,“要饭”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平静”。
“以前我最担心的是销量,现在签了合同,只需要等待收获即可,真是省心又省力!”说。
如今,田里的稻米还没有收割,距离下订单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其背景是支持“企业+农户”定制种植模式。通过“三位一体”m通过统一种子配送、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订单采购等管理,将分散在各地的农户与广阔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保障从种子到稻穗的全周期,推动水稻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彻底解决“种不卖”问题。
实际利润是“委托米”价值的最大证明。 “以前种水稻很困难,要打水、整田,现在已经有了好收成,希望明年继续举办这个活动。”农民吴赛金指着稻田说道。我摸到了丰收。我感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喜悦。
今年,南苑种场有100多名农民参加了水稻种植订单,种植面积达6000亩,覆盖了全部四个村。目前,6000亩水稻正在有序收割。总产量预计产量达到420万公斤,平均亩产700公斤左右。
更重要的是,订单收购价稳定在2.4元/公斤,比市场价格高出0.6元,亩产值达到1680元。有了这个“安全账户”,订单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压器”。
“订米”的成功实践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让农民告别了“种什么、怎么卖”的困惑。南园良种场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拓展订单渠道,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现代农业的红利,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