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12:09
“十四五”期间,襄阳坚持“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的思路,统筹新城、古城、老城“三区”协调发展,用更新之笔、基础设施之锤,打造人居新、能级提升、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面貌。
如今,一座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市正在汉江畔崛起。
▲襄阳市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植被丰富,城市与园林蓝绿相融。
“三区”城市协同发展即将突飞猛进。
▲ 夜晚的东津新区高楼林立,灯火通明,代表着现代城市的活力和魅力(资料图)
东津起飞,城市发生变化。东津讷w片区是全省首个新城区,占据襄阳市新城区建设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心四城”的城市新格局。
东金新区确立了“汉江新城、襄阳新城区”的目标,全力解决重大问题,加快城市更新,引进新产业项目,不断完善功能设施。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由全国第192位上升至第57位。常住人口增至22.7万人,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很多人的生活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如今的东津新区楼宇林立,路网纵横,桥梁飞天,景色宜人。已成为襄阳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推动城市由二型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大都市到I型大都市。
我们一方面抓好新区建设,另一方面抓好老城更新。市委、市政府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传承城市之根和灵魂,突出山水城洲特色。市委、市政府以“三区”协调发展为抓手,推进老城一体化、老城振兴和新城建设,实现资源均衡配置、优势互补。
系统推进市属学校、市住房供应中心和中心医院部分科室搬迁。同时,推动市七中等优质教育资源转移e学校、荆州街道小学(一期)和市实验一小学。这使得古城的非核心功能得以有效疏解,为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服务的优化和环境的改善创造了可能性。
今年9月,襄阳市与中国第三建筑工程局集团、湖北省文旅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决定共同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实施襄阳古城总体规划和综合开发。
目前,襄阳古城修缮工程正在陆续启动。项目围绕“山水城盖秀”和“古今画绕城”两大主题,着力优化古城风貌,升级区域功能,系统推进古城保护。将古城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内外循环体系的“30分钟环岛”
▲ 襄阳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完整高速内外环路的地级市(资料图)
交通是城市的灵魂,引导着城市的发展。 “这座三层立交桥非常壮观。开车穿过它感觉就像置身于现代大都会。”外国游客的好评证实了襄阳交通的巨大变化。
2024年4月,环线提速工程全面竣工通车,襄阳将进入“双环”快速发展时代。项目设有17个立交节点、29个匝道,全程无红绿灯,可让您从市中心任意地点10分钟到达高速公路,15分钟到达高速公路tes,或在 30 分钟内到达机场或 AVE 站。
城市快速路是支撑襄阳市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区域中心的有力支撑,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四五”期间,襄阳市投资近240亿元,构建了“一轴三环九放射”的骨架路网,打造了内外流动的城市公路体系。
2023年2月,贯穿全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湘江大道(东西轴)将全面通车。其战略位置玉梁洲隧道两次穿越汉江,被誉为“千里汉江第一隧道”。
截至目前,市中心高速公路通行里程已达近200公里,“30分钟交通环岛”已完全形成。襄阳将成第二个地级省内城市,拥有完整的“内外环体系”。它是该国少数拥有社区社区的城市之一。
此外,新建或改造春园公路等100多条城市道路,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使市民的出行更加安全、流畅,夯实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增强城市韧性,筑牢安全防线。
▲ 市民在紫珍公园玩耍(资料图)
襄阳虽因水而兴,但也曾遭遇水问题。过去,每逢下雨,城市道路多处低洼路段遭受严重内涝,铁路涵洞更是积水的“重灾区”。不过,在过去两年持续的强降雨过程中,该地区主要道路、下水道或居民区并未出现严重积水现象。位于市中心,未对交通造成影响。排水防洪工程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往年下雨的时候,道路就会积水,无法行走。但自从污水管修好之后,下雨天就没水了。”这是项城市向阳路居民的心声,也体现了这座城市日益增强的韧性。
面对汉江水位上涨、“暴雨”频繁等带来的洪涝问题,市委、市政府以“十四五”期间该市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在全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弥补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城市安全承载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仍然是减少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论M今年8月1日,《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襄阳城市洞穴城市》,为襄阳城市洞穴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该市正在开展100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着力打造汉江流域山水融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饮用水源对于城市发展极其重要。今年6月,襄阳城市替代水源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4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一网、二厂、五区”的城市供水新格局。这不仅将为数百万中心城区居民提供优质的“丹江水”饮用,还将有效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其运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水电”。
废水收集处理质量和效率持续提高。我市有“下水道”,重点抓好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以及废水许可证的管理。 “建立厂网一体化新机制”等方面的协调工作。目前,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已达83.87%,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达到98.49毫克/升,位居全省前列。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登东、孙家巷、映秀门等市中心排水新建泵站一大批,汛期总抽水量达到360.73立方米每秒。全长340公里新建和改造雨污水管网,雨污水管网总长度达到3312公里,改造蓄水点269个。雨水和污水分流项目继续推进,显着增强了城市的韧性。
以人为本,构建幸福家庭
▲枫林古都渡生态公园集现代都市、中国风情、古韵于一身(资料图)
城市是人民的,建设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襄阳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旅游品质。
11月1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项城市真武山脚下新开的香水海岸风景区吸引了众多休闲娱乐的市民。
汉江是襄阳镇的母亲河,中心城市的石狮市民“住在汉江边”。建成后,襄阳汉江滨水空间得到全面改造。从鱼梁洲到丰中大桥旁的滨海绿道,再到月湾湿地公园,市民可以领略美丽襄阳的魅力。
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观、巧妙设计的空间配置、蜿蜒曲折的休闲路径……“绿”无处不在的袖珍公园,虽小,却美化了城市,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从“城市绿色中心”玉梁州的鸟鸣花香,到汉江湿地的白鹭飞舞。从真武山脚下香水滩平静的人流,到小公园里人来人往……天更蓝,城市更绿,水更清,风景更美。这是近年来市民最直观的感受,襄阳正在深入建设人民城市。这也是一个脚注,清楚地表明了所提倡的内容。
我们将拆除栏杆,将公园融入城市。人民公园是人民建造的,也是人民享受的。建国后市内共建的第一个城市公园——人民公园绿地栏杆拆除后,前来游玩的居民感觉活动空间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
为人们带来绿化,为城市带来风景。襄阳市积极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坚定推进美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创,实施城市公园绿地共享试点,拓展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户外需求。
▲ 市民享受欢乐时光汉江沿岸的鹭龙堤散步休息(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襄阳市陆续完成房公河滨景观、洪七君公园、桃源公园、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香水园公园等大型公园和董家台口、富地广场等119个袖珍公园建设。打造月季花景道路10余条,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16%。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十四五”以来,全市共改造旧住宅小区1774处,更换既有住房。安装电梯899部,惠及数十万人。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租赁住房9076套、廉租住房15587套,改善了数万家庭的居住条件。g 住房困难,并为维持最低和边际生活成本的家庭提供“全方位的福利”。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新增历史建筑443处、传统村落11处、工业遗产地4处。通过两次实施襄阳古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古城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古城水平得到提升。他推动陈老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改造工程,打造603文化创意园、管家巷等专项项目。
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截至2024年7月,襄阳市中心人口增至237万人,其中周边城市落户人口11.3万人。阿里克深厚的文化底蕴、流畅的内外交通系统以及“新旧和谐”的城市特色,共同描绘了这座古城的美丽画卷,改善了市民的生活。
“襄阳变了!”这不仅是外国游客的感叹,也是当地居民的同情。
从30分钟循环交通的便利到小公园的便利。从海绵城市的清新舒适,到古都复兴的独特魅力,这座汉江之滨的城市,坚守“人民城市”的初心,回应时代潮流。
襄阳每前进一步,“宜居”就表达得更加清晰。未来,更多属于这座城市的璀璨之星将在汉江沿岸绽放。